您现在的位置:蓝月亮二四六天精选资料天天 > 学科站点 > 技术 > 正文内容

高中通用技术介绍

作者:-1 来源:未知 更新日期:2011-11-11 浏览次数:

 

  高中通用技术(简称GT)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学生的“做中学”和“学中做”。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积沉,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而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对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目标和任务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实现总目标的基础上,标准提出了应着力追求的五个目标: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对总目标的解释和细化。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陈述的方式呈现通用技术的具体目标。在课程实施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的统一。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技术的性质,了解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一些最新的技术成果及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能正确认识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及社会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具有正确使用生活中一些常用技术的基本技能;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对技术设计的过程、方案和成果作出全面的评价;能从技术设计的角度理解结构、系统、流程、控制的一般概念,了解简单的结构设计、系统设计、流程设计、控制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内在联系和广泛应用;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绘制和识读一些简单的技术图样,会使用几种常用的规范的技术语言进行交流;熟悉一些常见材料的属性及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产品或模型;具有初步的技术试验的操作技能,能进行基本的技术测试和技术指标测量,会写简单的技术测试和技术试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确认为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想像的能力;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初步学会模型或产品的制作、装配、调试的方法,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动手实践能力;经历技术设计中交流与评价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技术交流的方法,发展技术的表达和评价能力;经历观察、设想、安装、测试、调试、测量等简单的技术试验过程,学会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理解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技术试验能力;经历将结构、流程、系统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应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初步掌握结构、流程、系统与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创新精神和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经历典型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的活动过程,初步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和技术探究方法,具有初步的参与技术活动的能力和使用技术及其产品的能力,发展技术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与神奇,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具有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熟悉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质,能够安全而又负责任地参加技术活动,具有良好的使用和交流的态度,养成严谨、守信、负责、勤俭、进取等良好品质;体验技术问题解决过程的艰辛与曲折,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培养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意志,感受解决技术难题和获得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培养富于想像、善于批判、敢于表现个性、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理解技术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具有认识技术问题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以及一定的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能力;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劳动观念,具有敬业意识与创业意识,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以及主动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三、课程结构与设计思路

  通用技术是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概念,通用技术教师首先要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思路。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以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通用技术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对学生的发展有广泛的迁移价值,它和信息技术一起构成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的技术学习领域,是国家必修课程,学生必须至少修满4个通用技术科目的必修学分方可毕业,对于意向为升入理、工、农等专业院校就学的学生,要求修习更多的学分。

(一)课程的模块结构

  通用技术课程设9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为“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其余均为选修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教学时间为36课时。

(二)关于课程模块的说明

  1.必修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2个必修模块之间呈递进关系,即“技术与设计1”是“技术与设计2”的基础。

  “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的基本内容是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技术的基础内容,是技术发展的关键,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对学生理解技术、使用技术、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技术素养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技术设计中的一些基础内容及专题,如“设计的优化”“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体现了科技发展的先进成果和先进文化,是当代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方法论意义,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教育价值。此外,技术设计还具有通用性强、适用面广、可迁移性大、实施条件灵活等特点。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内容集中反映了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学生未来生活必备、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的基础。

  技术与设计1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建议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技术与设计2 技术与设计1基础上的必修模块。具体内容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性技术设计,它们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这些技术设计专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应用性,实施条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选修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着眼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其内容是必修模块在不同具体技术领域的延伸和深化,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技术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技术经历,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设置选修模块7个,模块之间为并列关系,供学生在修学必修模块之后根据兴趣和条件自由选择

  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产品进行一些简易的技术试验,接触一些更具挑战意义、更富有趣味的技术问题。

  选修2(建筑及其设计)立足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建筑技术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建筑与文化、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建筑材料及其加工、建筑构造及其设计。该模块人文内涵丰富,实用性强,设计和制作内容简便易行。

  选修3(简易机器人制作)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平台、将机械传动与单片机的应用有机组合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单片机与传动机械。该模块给学生提供了运用当代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方法进行设计、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选修4(现代农业技术)以较为先进的、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现代农业技术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农业技术试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模块。该模块设置了可供选择的6个研修专题,它们是:绿色食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营销。每个专题18课时,选修2个专题即可获得该模块的学分。该模块的专题选择及内容确定考虑了城乡学校的不同情况及其实施的可行性,因此,不仅农村中学可以开设,而且城市中学也可以选择专题开设。

  选修5(家政与生活技术)以家政与技术的联系为基点、旨在提高学生未来生活质量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家庭保健。该模块紧贴学生生活,内容丰富有趣,设施要求低。

  选修6(服装及其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服装的认识、欣赏、设计及简单制作增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增强审美和造美能力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服装与材料、服装与文化、着装设计、服装设计。该模块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选修7(汽车驾驶与保养)侧重于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汽车驾驶技术、汽车例行保养。该模块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当代技术产品、学习和使用具体技术的机会,具有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操作性强等特点。

  考虑到经费、场所、设备等因素,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上述选修模块中,建议将电子控制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模块列为学校优先开设的选修模块,农村学校要同时考虑开设现代农业技术模块。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齐选修模块,以为学生创设更大的选择空间。

  3.关于修学课程模块的建议

  修完必修的2个模块并获得4个学分,作为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或升学的需要修学选修模块。建议具有工科、农科取向的学生在获得必修的4个学分之后至少再选修4个学分,即共获得8个学分。

  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在修学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城市普通中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条件开设职业技术类地方或校本课程,学生通过选学职业技术课程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这些学习经历及所获得的相应证书,作为高中毕业生就业或升学所需要的参考材料。

四、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

  课程结构的变化和选修课的增加,要求教师从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出发,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鼓励学生多选择本学科的有关模块进行修习,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选修课教学落到实处。要对学生加强选课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制定修习计划,出色完成学习任务。在认真落实教学计划的同时,教师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利用其他教学时间进行校本课程教学,为地方建设和学生的发展服务。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科目两个学年(高二和高三年级)教学计划,可参考下面提供的模式选择使用,学校亦可根据实际作适当调整,或按照学段来安排。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年 级

教学内容

学时/模块

 

高二

第一学期

必修1:技术与设计1
必修2:技术与设计2

36
36

第二学期

 

 

 

高三

第一学期

选修模块
选修Ⅰ、Ⅱ

36

第二学期

 

 

 

  说明:高二学年的必修课程可以有如下几种排课方法:

  ①采用每周2学时、占用4个学段的方法排课;

  ②采用每周4学时、分别占用1个学段的方法排课。

  高三学年的各个学段的选修课程也可参照上述的排课方法。

  通用技术课程课堂上要求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多,因此,不论采用何种方案,如果每周有2学时(或以上)的通用技术课,建议采用连课的方式。

五、高中通用技术课教学建议

  具有国家课程属性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如何适应各地(市、州)学校的具体条件而有效地实施,这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此,在教学中应着力落实以下几点:

  (一) 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引领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设计是技术活动中的核心过程。设计是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方式,又是技术基础之一,也是通用技术各个模块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学中应充分注意:

  1.提高学生对设计过程的参与程度

  在技术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即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技术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有意识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要做这“两全”,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强烈兴趣,以吸引他们主动而积极地参与设计过程。

  2.引导学生生成多种设计方案

  技术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技术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

  3.加强设计中的过程评价

  设计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过程评价可以促进这种发展。鼓励学生注重对技术的探究,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

  (二) 精选案例,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

  1.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是实现技术教学通识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历次改革寻求技术通用性的重大突破。

  2.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的思想方法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思想方法的案例,教师要结合技术思想和方法教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术思想和方法学技术。

  (三)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试验是技术设计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方法,是把科学知识的技术原理物化为技术成果的一条基本途径。技术试验有多种方法,常用的试验方法有对比试验法、析因试验法、性能试验法等。

  要努力创造技术试验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技术试验,避免出现“口头设计”、“黑板试验”的现象。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技术试验的失败,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可以用历史上发明家百折不挠进行试验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锤炼出不怕挫折的意志。

  (四)倡导学习方法的多元化

  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差异,选择模仿、合作和研究等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共同研讨、归纳,从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积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学过于偏重接受学习的倾向,促进课内外的沟通,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技术探究能力。

  (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技术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各有差异,所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分化现象。特别是操作技能的练习中,有些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辅导和具体帮助,往往会造成学习的中断,甚至还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技能操作教学和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注意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及时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辅导,特别是发挥学、做较快学生的作用,请他们当“小老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六)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而又普遍使用的现代技术,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和学的方式,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

  要积极创设条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仿真试验等现代技术在构思方案、绘图、模拟试验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技术合作与交互式技术学习,以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要鼓励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来打破对新技术的神秘感、惧怕感,形成对技术的亲近感。

  (七)强化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方式的研究

  教学研究对创造性地实施通用技术新课程,促进通用技术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开设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适时加入最新的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才能体现通用技术课程的先进性、时代性。

  (八)积极探寻不同差异下的教学设计策略

  我省各地(市)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即使在条件相似的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在技术学习的原有基础和基本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我们应当看到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和绝对性,应当在理论上探讨和实践上寻求能适应不同学习条件、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弹性和适应性的教学设计策略和方法。

  (九)注重课程内容载体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并不规定统一的设计载体、统一的制作材料,只指出明确的目标。各地、各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确定形式多样的设计载体。即使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教师也可以设计合适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制作对象,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富有成效、富有个性的发展。

编辑本段六、通用技术课程评价

  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技术学习中的特点、已有成绩和不足之处,也可以帮助教师调整和改善教学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一)评价原则与内容

  评价应遵循“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日常性评价相结合”等评价原则。评价的内容要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状况。

  1.知识与技能

  对学生学习技术知识的评价,不是看其直接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应根据技术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类别,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进行评价。不同知识类别的评价方法有所不同,对于陈述性知识通常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程序性知识则要求学生在技术的实践过程中融会贯通,在问题的解决和实际操作中正确运用。对技能学习的评价主要从学生使用工具和设备的技能、试验技能、交流技能、评价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应从某一技能本身的操作要点和规范出发,依据课程目标进行,倡导和鼓励有新意的技能、方法。例如,在“结构与设计”主题中,评价学生检测某种结构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试验技能,首先要看学生能否从物体的受力和结构的特性等角度合理设计试验方案;其次要看学生是否正确使用有关仪器和设备,试验的过程是否规范、严密,对试验过程的观察是否仔细,所记录的试验数据是否准确等。

  2.过程与方法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的决策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不同的技术学习内容,学生经历技术学习过程的感受也不同,要根据内容特点确定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重点。例如,评价“控制与设计”主题的练习“自动计时装置的设计方案及模型制作”,应着重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的技术原理是否有独到之处(如有的同学利用了“沙漏”的计时原理,有的运用“虹吸现象”计时,有的采用数字电路脉冲计时等),设计方案是否比别人的简单有效,是否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设计之中,是否选择了价廉物美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是否有创意,以及作品能否满足设计要求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应着重从学生参与技术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认真;在技术学习中,是否具有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否具有不屈不挠、克服困难、解决难题的信心和意志,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技术作品能否体现关爱自然、珍视生命等积极向上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在技术学习过程中,对于技术文化的理解是体现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方面。评价者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并记录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的精神内涵、独特的美学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性展示,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并及时给出描述性的评价意见。例如,对“居室门厅方案设计”的评价除了考虑能实现一般的门厅所具备的功能以外,还要评价学生设计方案中体现的环保、审美、个性化追求等,从正面引导学生对设计作品的高尚文化品位的向往和追求。

  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进行评价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将三个方面有机融合起来,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二)评价方法与管理

  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主体(评价者)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实践基地人员、校外技术人员,以及校外考试机构等。要发挥不同评价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校外技术人员的参评等有机结合起来。

  本课程的评价是开放、灵活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书面测试、方案及作品评析、过程记录、访谈、活动报告等。这些评价方法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者要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内容,客观分析并灵活运用这些评价方法。

  1.书面测试

  选取来自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分析、案例分析、产品设计和产品分析等题型,考查学生对技术原理的理解、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以及将技能方法迁移到新问题情境中的能力。

  2.方案及作品评析

  对学生制作的作品、产品模型、设计方案和技术图样、说明书、设计制作报告等进行评价。在对方案及作品等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不要以成败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对于成功(达到设计要求)的方案和作品,要从其创意是否新颖,各种指标是否合理,制作是否精益求精,以及设计、制作报告是否找出了成功的原因与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不成功的方案和作品,要着重评价设计中的合理之处和有价值的地方,看其是否有新的思想火花和新的思路,设计、制作是否认真,特别要看其是否找出了不成功的原因,以及可供继续设计和制作的教训。对不成功的方案与作品,要允许学生重新设计或制作,并重新进行评价。

  3.访谈

  与学生面谈,了解学生阶段性学习状况、对自己的期望、满意程度、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等,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4.技术活动报告

  由教师和学生分别记录。教师记录全体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有价值或有意义的信息;学生记录技术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技术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设计、制作中的独到或有创意之处,对作品或方案的评价等过程性资料,从而形成学生的技术活动档案袋。家长和校外技术指导也可以记录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有关信息。

  5.模块评价

  以模块为单位安排教学活动的通用技术学科,其评价也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学习的时间为36学时。每个课程模块评价时,要求同时考查“修满学时”、“过程表现”和“终结性测验”,三个方面均合格者方可认定该模块学分。下面是各评价项目的具体要求,供实施过程中参考。

  (1)修满规定的学时

  该项目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应通过考勤登记和对学生听课记录的检查等方式进行鉴定。参照模块学习时数的规定,学生学习时间至少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5/6以上。本项鉴定比较简单,凡是缺课在6节以下的为合格;缺课7节(含7节)以上的为不合格。

  (2)学习过程表现

  该项主要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单元阶段性知识与能力的测试。该项目最终的评价办法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报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查批准后执行。学习过程性评价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学生的自评、同伴之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三者结合起来。本项鉴定结果,以等级“C”以上或分数“60”以上为合格(85分以上的为A级,70—84分为B级,60—69分为C级,60分以下为D级)。

  (3)模块终结性测验成绩。学生的模块终结性测验,应根据某模块的具体内容和性质,采取纸笔测试、操作技能考察或二者结合。模块终结性测验一般以百分制计算,60分以上为合格。

  另外,计算机作为工具,在学生技术学习的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利用计算机生成和制作评价题目、评价量规,生成对班级学生或某个学生的评价结果分析报告,分析测试题目或评价项目的难度、区分度等。

  建议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方可认定模块学分。

  ①修满规定的学时。该项目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学生出勤记录为评定依据。学生学习时间达不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课时4/5以上,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②基本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应按规定基本完成学习过程布置的作业或作品。对于小组合作完成的项目,应经小组评议达合格以上。不能完成规定任务的,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③总结性评价达合格以上。学生在模块学习结束,经终结性测验(书面测验、操作考查等),结合小组评议,过程评价,教师给出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未达合格的(评为D级),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责任编辑:admin)
【字体: